刘备的战略决策在关羽去世后,面临着重大的挑战。蜀国失去了荆州,导致其北方抗击曹魏的实力大为削弱,更不用说攻陷长安洛阳了。襄樊之战也表明了东吴对于选择立场的犹豫不决。因此,刘备必须采取伐吴的战略,以恢复蜀国与曹魏抗衡的能力,否则将永远处于三足鼎立的局面(甚至可能最先亡于其中)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刘备的战略方针是正确的(想象一下如果伐吴成功,刘备就能够北上的情况),但不幸的是,他在实施伐吴战略时犯了许多战术上的错误,导致了战败的结局。
吕蒙在白衣渡江斩杀关羽后,虽然仅仅是虎威将军,而陆逊却是担任镇西将军,这一点是毫无争议的。陆逊通过打击山越势力并吸收关羽的荆州精锐部队,实力非常强大。此外,夷陵之战时,陆逊已经年过四十,根本不是所谓的书生将领(他是一个标准的儒将)。东吴只要能够守住不败,刘备就无法前进。而且,无功而返对于刘备来说也是不可接受的,如果拖延下去,问题的发生几率将大大增加。陆逊能够抓住时机,实施有效的战略,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。
汉中之战中,刘备不得不调动全国力量才勉强取得险胜,更何况失去了荆州,据三国地图来看,可以说魏国占据了三分天下中的大部分。即便魏国根基不稳,蜀汉也无法击败他们,这只是对于蛋击石而已。此外,孙权在襄樊之战中的做法也是可以肯定的,因为只有刘备全力抗击曹魏,孙权才能发挥谁弱制衡谁的策略。退一万步来说,即使刘备幸运地攻占了长安,孙权一看魏国完蛋了,下一个目标就是他,他很可能会转而支援魏国。襄樊之战充分体现了这一点。因此,刘备的战略方针并没有错误,即使不能北伐,重新夺回荆州以恢复元气也是有意义的。诸葛亮等人认为蜀国只能守住蜀中,无法与魏国抗衡,更不用说北伐了。
夷陵之战的失败,可以归因于粮道运输的困难和过长的运输线,这迫使刘备不得不分兵。本来两军实力相当,但从白帝到夷陵的路段需要消耗大量的精力和运输队伍。当刘备亲自参加最前线的战斗时,他本应该派遣黄权率领部分军队保护后方,确保粮草供给畅通。然而,刘备却将黄权调往后方治理,这导致了粮草运输线的失控。同时,刘备还犯了一个战术上的错误,他将大量兵力分散在不同的地点,使得吕蒙能够逐个击破各个部队,削弱了刘备的战斗力。
此外,夷陵之战时刘备的指挥能力也存在问题。他在战斗中表现得过于冒进,没有充分考虑到敌方的实力和地形条件。吕蒙趁机利用地利之便,采取埋伏和奇袭的战术,迅速攻破了刘备的阵地。刘备在战斗中没有及时调整战术,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反击吕蒙,最终导致了惨败。
刘备在夷陵之战中犯了多个战术上的错误,包括粮草运输线的控制问题、兵力分散和指挥失误等。这些错误导致了刘备的失败。然而,刘备的战略决策并没有错,他试图通过伐吴来恢复蜀国的实力,但在具体实施时犯了战术上的错误,导致了战败的结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