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三国时期的曹操、刘备、孙权三足鼎立的历史画卷中,荆州成为一方重要的棋局,各方势力争夺荆州,围绕着这片战略要地展开了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权谋和智慧的博弈。
赤壁之战后,孙刘联盟按照事先达成的协议,刘备取得南荆州,吴则占据北荆州。然而,这个局面并不是对吴国有利的。面对曹仁坚守的北荆州,周瑜困扰良久未能攻克,更在战斗中身负重伤,英年早逝。曹仁坚守不出,刘备的进展却顺利,这使得孙刘联盟的地盘出现了不平衡。
孙权如果不将南郡“借”给刘备,就等于切断了刘备的发展道路。在北有曹操,南有刘备的情况下,一旦刘备有所动作,江东在荆州地盘会迅速崩溃,孙刘联盟也将提前破裂。因此,孙权决定听从鲁肃的建议,将南郡“借”给刘备,同时孙权将精力专注于主攻合肥方向,以稳固自身在江东的地盘。
在建安二十年,刘备在孙权要求归还三郡的时候选择了推辞,这在情理上确实存在问题。然而,刘备可能更关心的是实际的损失,如曹操进入汉中可能延误战机。此外,要压榨益州的资源,并在政权中占据绝大多数的人才,会导致荆州短期内变得空虚。在这种情况下,刘备需要做一些权衡,将长沙和桂阳两郡交还给孙权,以巩固襄樊地区,同时准备应对可能的背叛。
刘备集团在湘水协议之后未能充分重视吴国,忽略了孙吴的崛起史。孙吴的发家史劣迹斑斑,孙坚杀王睿、张资,孙策叛袁术背刺刘勋等事件发生在背景之中。刘备对江南的人才也明显不足,仍然让郝普镇守零陵,这显示了荆州地区的人才短缺。汉中之战结束后,许多优秀的将领,特别是参与夷陵之战的将领,仍处于待命状态,而调动他们至荆州对巩固襄樊地区和防范背叛都具有重要作用。
隆中对决是诸葛亮在分析刘备和其他诸侯的情况后,为刘备谋划一个可以称帝的基业,并留下一个统一大业的梦想。刘备选择入蜀的原因在于无法与孙权长期保持友好,因此必须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。在荆州立足时间过长,刘备决定入蜀,依山川险要自守,同时将主力安置在四川平原,以应对未来可能的北伐关中。这种决策在古代历史中并不常见。
对于刘备来说,放弃荆州几乎是不可能的选择。在三国时期,任何人都不会轻易放弃荆州,而孙权也必然会进攻荆州。蜀汉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“饮鸩止渴”,刘备无法与孙权长期共存,因此他选择入蜀,稳守荆州,同时在四川平原安排主力。这一决策的复杂性和困难性在于,三国时期的鼎立局面,任何一方若有所作为,都可能导致另外两方的围攻。孙权在南方士族的掣肘下,只能通过维持两边平衡来保护自己,刘备入蜀则为整个三国格局增添了更多的变数。
荆州在三国时期的权谋博弈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。借助“借”字,孙权通过巧妙的手法,使得荆州地区的争夺更显复杂。刘备在湘水协议后未能充分重视吴国,最终导致了失去荆州的局面。荆州之争,是智者的较量,谋略的斗争,也是三国历史中一段令人回味无穷的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