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南海发现夏时期龙山文化黑陶,距离夏王朝解密还会远吗?

在中国考古学对夏文化的研究中,龙山文化被解读为对应中国夏时期的考古文化,其代表陶器为龙山黑陶。考古学家把这些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命名为“龙山文化”,其年代为距今4500年至4000年,也有学者认为龙山文化最晚延续到3900年前。龙山黑陶也是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陶器文化,在中国文献典籍中“夏尚黑,商尚白”成为华夏民族的一种历史记忆。

在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中,4070年前至3600年前是中国的夏王朝时期;在司马迁的《史记》的夏王朝年表也对应于这段时期。因此,龙山文化晚期黑陶对破解夏王朝历史具有极其特殊的历史文化意义。

说起中南海,当今中国人都是耳熟能详,是新中国的最高权力中心,是新中国国家领导人生活与工作的地方,是中国的最高政治文化中心。中南海所具体特殊的文化地位,成为新中国的中心,在中国人心目中具有特殊地位。

其实在中华大地上,还有一个不为大众所知的中南海,同样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具有特殊地位,将为揭开华夏文化、华夏民族的历史渊源,提供强有力的考古学证据。

2020年5月上旬,在朋友的邀请下,笔者一行人来到夏水北淝河中的中南海,中南海当地众多的传说使笔者向往已久。北淝河相传是治水英雄大禹部落从东部沿海西迁的居住地,北淝河因为大禹在此建立夏朝而称为夏水。在笔者的研究结论中,北淝河四方湖畔的古城遗址正是大禹建立的夏朝国都遗址,夏水北淝河地区是夏王朝的中心区域。

在淹没于历史中的北淝河下游,有三个让人不可思议的海——中南海、东南海和西南海。众多的当地传说,让中南海、东南海和西南海充满了神秘性,包含了丰富的华夏神话故事因素。如果四方湖古城遗址是夏朝国都的话,那么,中南海、东南海和西南海中必然包含有与夏时期的有关物证与文化传说。如果在中南海、东南海和西南海中寻找到有关夏时期的物证,寻找到4100-3600年前的陶器陶片,无疑会使夏王朝的探索工作更进一步。

《诗经》的诞生地与夏文化的发源地,是笔者重点要解决的问题。当笔者第一次踏入夏水北淝河的中南海,便被眼前的《诗经》意境所震撼,《关雎》与《蒹葭》的诗情画意便跃入眼帘。中南海岸边的“参差荇菜”在初夏的阳光下,生机盎然地绽放,仿佛在等待着君子与淑女的到来,见证着2800年前的爱情传奇。那盛开的娇艳黄花,如千年前的农家少女,等待心意郎君的到来,为人们留下黄花闺女的美名。

中南海四周生长着茂盛的芦苇,使得中南海掩映在漫天翠绿之中。“蒹葭采采,白露未已。所谓伊人,在水之涘”芦苇在夏日阳光下节节生长,中南海中的中南岛矗立在万顷碧波之中,如一位佳人在等待着我们的到来,早日揭开她美丽的神秘面纱。

“泛泛杨舟,载沉载浮。既见君子,我心则休”,当一叶小舟飘飘荡荡来到中南岛的时候,先行上岸的友人已随手在岸边捡起几块陶片,递入我的手中。客观地说,笔者是一个考古外行,只是因为研究需要对远古时期陶片略知一二,龙山文化黑陶是夏时期的代表陶器。当这几片陶片出现在笔者手中的时候,众里寻他千百度,这正是笔者要寻找的目标——龙山黑陶。

良渚文化黑陶与龙山文化黑陶,代表了夏王朝前期陶器制作的顶端。夏王朝无疑是建立在以陶器制作高度发达的阶段,人们的生活已经脱离了原始的生活阶段,走入了文明生活阶段,高品质的陶器已经成为区分人们不同生活阶层的代表器物。高品质的龙山文化生活黑陶,正是确定夏王朝存在区域的主要代表遗存。

笔者在中南海发现的龙山文化晚期黑陶残片,经相关考古专家鉴定为3900-3800年前的龙山文化晚期黑陶,正是属于夏王朝早期阶段。虽然以此不能确认夏水北淝河中南海就一定是夏王朝的中心,但作为一个考古界外行,以夏水北淝河四方湖古城遗址为判断的夏朝国都,能寻找到龙山文化晚期黑陶,也证明了夏水北淝河的来历决不是空穴来风,只是笔者的一厢情愿。任何人也否定不了夏水北淝河四千年以上的中华历史文化,而四方湖古城遗址的历史,也绝不会是一个只有二千年二百历史的汉朝向县所能代表的;汉朝向县遗址也代表不了夏水北淝河的历史与文化。

蓝纹黑陶与方格纹黑陶是龙山文化晚期黑陶的代表纹饰,笔者在夏水北淝河中南海发现的蓝纹黑陶与方格纹黑陶,无疑确认了中南海中南岛在夏时期人们高品质的生活方式,这与墓葬中出土的龙山黑陶有着本质区别,代表了此地人们的高品质生活。也许这种生活品质也只有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夏后所能拥有,如诗如画的《诗经》意境与高品质的龙山文化生活黑陶的交相辉映,使得夏水中南海成为远古人们生活的理想宜居环境。

3900年-3800年前的夏水北淝河中的中南海龙山文化遗址,连接着中华文化的远古与现代、神话与现实、传说与文献,必将开启夏文化研究的新篇章,为考古学探究夏王朝历史打开一扇便捷之门。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