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把时间尺度拉长了看,生物想不在进化道路上跑偏是挺困难的事,因为有太多的力量都在指引生物跑偏。
从最小的霉菌孢子到最大的哺乳动物,科学家很难统计出地球上现在有多少物种在共同生存,更难统计的是地球历史上总共进化出了多少物种,但可以肯定的是地球出现的所有物种中绝大部分——至少90%以上的都已经灭绝了。
有时候物种灭绝是发生在大灭绝事件中,比如现在已经被科学家定义的五次物种大灭绝,在这五次事件中,当时地球上的存在的大部分物种都在极短时间内突然消失,很明显这是环境急剧变化导致的。
然而,即便是没有这种大灭绝事件发生,或者说环境变化不大的情况下,也会有大量的生物灭绝,只是时间尺度比较长而已。
一个物种存在的时间通常是100 万年到 1100 万年,像哺乳动物这种高等一点的物种存在时间其实会比较短,而像海洋无脊椎动物这些低等一点的物种反而存在时间会更长。
大部分生物都在经历“慢性死亡”,原因基本就是它们都在慢慢进入进化的死胡同,最后无法自拔,把命也给搭了进去。
为什么生物进化会跑偏?
让生物在进化道路上跑偏的动力有很多,甚至可以说几乎所有的进化动力都在引导生物慢慢跑偏。
我这里简单总结了其中比较关键的两个,一个是协同进化的结果,一个性选择的结果。
我们知道生物为了生存会通过基因突变来改造身体,以此来更好地适应环境,但其实这里的环境并不是只有自然环境在起作用,不同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也在起作用。
比如一只动物为了更好地捕捉猎物,它可能需要跑得更快才行,它跑得更快了,猎物就会因为这个压力做出适应,有时候也需要跑得更快才行,那些跑得不够快的就被吃灭绝了。
这种情况就很容易进入一个死循环,捕食者因猎物的更快,必须变得更快,同样的,猎物也只能因为捕食者的更快而更快,这种情况就被称为协同进化。
协同进化会让两个彼此绑定的物种进化出一些奇怪的、高度特化的特征,这些特征的对彼此会很有效,至少一方建在另一方基本不会灭绝。
但是,高度特化的特征很容易成为生存累赘,特别是环境稍有变化的情况下,两者可能就会纷纷灭绝。
不知道,看到这里你想到什么动物?反正我想说的是大熊猫,这个物种已经在进化的死胡同中不能自拔了。
大熊猫现在的生理特征基本都是为了吃竹子而进化的,比如为了更好地吃竹子,它们的脸变得又大又圆(这种大脸有更好的咀嚼能力);为了吃竹子它们还多了一个“手指头”,专门用来夹住竹子。这两个特征让它们失去了许多作为熊的捕食能力,在吃竹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。
最关键的是,因为竹子的营养有限,大熊猫的宝宝变得非常脆弱,基本只要环境稍有变化,大熊猫就很容易灭绝。
大熊猫被称为活化石,可能已经这样子存在800万年了,可以说远超哺乳动物物种存在的平均时间了。所以它已经跑偏很多了也没什么意外,只是由于与它们协同进化的物种——竹子是地球上现阶段非常成功的一种生物群体,以至于大熊猫到活到了现在,如果不是因为人类活动太强势,估计它们还可以过得挺美滋滋的。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找一个优秀的合作伙伴是非常重要的,就算自己菜一点,队友优秀也很容易躺赢,^_^。
不同物种间进化的军备竞赛非常好理解,但其实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明显的相互影响,这也会让生物进化出奇怪的生理特征。
其中最明显的一个就是性选择,动物为了吸引异性会进化出一些和生存几乎无关的特征,直到这些奇怪的特征慢慢影响动物生存而灭绝。
有一个典型的例子,那就是孔雀的尾羽,你可能很难想象孔雀长出一个这样的“大尾巴”是干嘛用的,拖着这个重重的大尾巴,它们可能吃饭都成问题。
不为生存,还影响生存,这样的特征也困扰了进化生物学家,直到他们提出了性选择的相关论断,推测这些与生存无关的特征只是为了吸引异性而已。
这些特征最初可能可以证明孔雀的健康程度,但明显孔雀用力过猛了,把它变成了累赘。
自然界有很多这种例子,累赘的特征仅仅只是为了吸引异性而已,取得更多的繁殖机会。
我们总结下,在生物进化的道路上,无论生物是为了生存,还是为了繁殖,它都会很容易进入死胡同,如果是为了生存,那么很容易被别人玩死,如果为了繁殖则很容易被自己玩死。
生存和繁殖基本就是一个物种存在的所有目的了,但很明显这两个目的都会引导生物进入死胡同,所以物种跑偏了是正常的,那些长期不灭绝的才奇怪。
最后
物种在地球上生存和繁衍,有时候真的很像是游戏中的打怪升级,每个物种都会有一些相应的成长属性点,他会根据生存和繁殖即时需求来加点,如果需要智力,那他就将更多的属性加给智力,当然有时候也可能是敏捷和力量。但是这种加点方法都是为了满足即时的需求,当需求因为游戏场景改变需要调整时,物种就会因为对单一属性投资太多而灭绝。
当我们在站在上帝视角看这种加点方式的时候,就会觉得物种跌入了进化的死胡同,但是正在开心玩着游戏的物种很难意识到自己错了,也很难找到最优的加点方法。